辽中区 巨制“升级版”西部城市副中心
| 招商动态 |2016-11-14
踏着时代的节拍,辽中走过了风云激荡、波澜壮阔而又脚踏实地、创新进取的五年。这五年,辽中的党员干部把握务实发展、创新求进的总基调,锁定建设美丽幸福新辽中的方向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加速振兴步伐,越过了一座座高峰。
结束百年建县历史,更是为辽中开辟了一条通关大道。眺望未来,辽中区委书记陈世海信心满满:“撤县变区,开启了建设大沈阳新城区的历史新纪元。恰逢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新机遇,生正逢时的新辽中充满勃勃生机。随着市委、市政府对辽中的关注程度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辽中空间区位、功能配套等优势必将加速释放,成为优质项目落户的首选地和大沈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登峰观沧海。辽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干奠基,创新拓路。全力打造绿色宜居新城区、先进装备拓展区、现代物流枢纽区、都市农业样板区、统筹城乡示范区。未来,一个经济持续繁荣、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社会和谐安定的沈阳西部城市副中心,正从远方款款走来。
跨越传统工业的围栏
“十二五”期间,辽中坚持务实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为“十三五”转型发展、建设大沈阳新城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主动对接铁西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狠抓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汽车产业异军突起,华晨商用车、忠旺特种车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扭转了辽中缺少终端产品、特色集群的局面。工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为基础、以卡车特种车为龙头、以新材料为重点的工业产业体系。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引导和扶持企业向“高精尖特”转型,世润重工等公共检验检测平台、企业技术中心投入使用,先进装备制造及配套、新材料、农产品深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实现百亿产出。新兴产业有效培育,规划建设了近海经济区汽车产业园。目前,华晨商用车、忠旺特种车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辽河特种玻璃等12个配套产业项目相继竣工投产,海尔专用汽车创业园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纷至沓来,卡车特种车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3D打印智能制造,金属及非金属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中科煜宸3D打印、激光设备研制及航空零部件研发加工项目签约落地,发展新动力不断增强。围绕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主动作为、爬坡过坎的辽中,巧做产业转型升级“加减法”,重塑发展新空间。电子商务、保税物流、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造先进装备拓展区。充分发挥毗邻铁西装备制造业集聚区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对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竞争力。
打造现代物流枢纽区。有效放大综合保税区A区的区位禀赋、功能优势,主动融入、积极承接辽宁自贸区建设,打造大沈阳对外开放桥头堡,努力建成对接“一带一路”的物流枢纽名城、东北亚国际物流集散中心。
注重围绕现代产业布局,大力引进有利于调优结构的产业项目、质量效益好的轻资产项目,力争让更多牵动作用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足的项目落户辽中,为发展注入新动能。坚持项目牵动、集群发展,充分发挥龙头项目集聚效应,着力引进培育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形成“龙头牵动、配套跟进、产业集聚”的良好态势,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丰厚度和高端化水平。
最佳营商的“洼地效应”
面对发展新常态,做优软硬环境,打造最佳营商环境,是辽中“引凤来栖”的制胜法宝。
科学规划引领,做优产业空间。辽中围绕“两城、两区、两带”重点产业空间,累计投入近100亿元,实施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道路改造、城乡绿化、水系建设、电力配套工程。投资27.3亿元,完成路面工程1100余公里。500千伏安变电站、珍珠湖景观路、近海经济区污水处理厂等配套工程竣工运行,沈环绕城线、出海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综合交通体系、能源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环境承载能力得到增强。
在优化发展空间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集聚。辽中借势近海新城、珍珠水城“两城”开发建设,积极培育南部商贸物流、北部休闲养生两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推进沈西工业走廊工业产业带、蒲河廊道生态产业带“两带”建设,规划建设的沈阳东北亚国际物流集聚区被列为市级重点集聚区,近海经济区、综合保税区A区正在成为沈阳新一轮振兴的重要空间和引擎。
2016年,辽中正式成为沈阳第十区,融入沈阳城市发展大格局中,站上了加速发展的新平台,开启了建设大沈阳新城区的新征程。
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绿色政绩观,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辽中。深入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蒲河廊道、辽河“三带”建设成效明显,建成41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蒲河国家湿地公园顺利获批,辽中成为东北首家国家级生态县。生态环境位居沈阳县(市)区之首。
今后五年, 绿色依然是嵌入辽中区的主色调。打造绿色宜居新城区,大力实施绿色崛起战略,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生态宜居水平,让“沈阳绿城、魅力辽中”的城市名片声名远播。
立足沈阳城市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辽中将主动承担起沈阳城市向西拓展、产业向西辐射的使命,优化全域产城融合、功能完善的空间布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基本建成具有“乡城转换”可复制经验的创新型新城区。坚持发展项目经济不动摇,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重点产业,实施精准招商、补链招商,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大力优化发展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力整治吃拿卡要、推诿扯皮等“中梗阻”现象,畅通服务项目“绿色通道”,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创新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强化项目履约监管,确保投资强度、建设标准、项目产出“三到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文明拉开大格局
一个地区的崛起标准,远远不止于经济总量,百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十二五”期间,辽中区将大文明建设作为根本的任务,务实党的作风,加强民众道德修养的提升,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长期熏陶。
“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许多时候,这种观点也可以具体表述为:民族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竞争。我们现在做的种种努力都是在为未来打基础。”风物长宜放眼量,辽中区委书记陈世海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超然气概拉开大文明的宏伟格局。
大文明崛起 要有更切实的物质文明作为基础保障
辽中区积极提升全域城镇化水平。抓紧提升全域规划体系,强化发展规划无缝衔接,实现与城区产业功能深度融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产城融合”原则,妥善处理产业支撑和功能完善、适度超前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加快近海新城、珍珠水城“双城”建设。依托沈盘公路城市发展轴,高标准建设新城片区,壮大出海大道产业隆起带,提速茨榆坨镇西进步伐,加快沈环绕城线建设,推动近海新城融合发展。分步实施老城棚户区、路网管网改造,科学布局农贸市场、停车场等民生设施,提升老城宜居指数。抓紧完善城市功能、丰富产业业态,有效推动公共服务、生活配套资源向新城布局,培育壮大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文教、行政、商务中心。
大文明崛起 提升城乡文明程度是重要的品德支撑
辽中区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健康城市“三城联创”工作,努力营造更加适宜人居、创业的良好环境。增强城市意识,坚持品质立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智慧辽中建设,创新城乡管理体制机制,强力整治各种“顽疾”“陋习”,倡导良好公共生活习惯,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智慧化水平。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一批富有辽中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培树独具魅力的新区形象和品格,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深化精神文明创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大力选树“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志愿服务等载体活动,为建设新城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大文明崛起,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未来增色留白
辽中区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持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筑牢大沈阳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碧水、蓝天、绿化提升专项行动,加强水系、大气、土壤污染防治,抓好蒲河、辽河生态保护,实现城区集中供热,开展“绿化家园”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辽中。健全完善环境治理与管护体系,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有效运行,切实抓好宜居乡村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强存量用地管理和利用,严格实行用地总量、强度“双控”机制,推动形成绿色政绩观、绿色消费观。
大文明崛起 在于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增强理性精神
辽中区积极推行全员化竞聘、多元化分流、一体化交流、集团化办学教育改革,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科学配置,推动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村级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依法治区,探索实施了律师参与信访工作机制,逐步解决群众信访不信法问题。积极培育创业创新主体,降低创业门槛,激活民间资本,建立创业绿色通道,搭建了近海小微企业创业园、中科煜宸智能制造、文商旅创想小镇等创新创业平台,最大限度激发了创业活力和创新潜能,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十三五”,辽中依然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提出,体现了辽中区高瞻远瞩的眼光。
文明之大,更是民心之大、民德之大。古人说,知易行难。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锲而不舍,辽中大文明的建设,一直在路上。